犹太难民移民美国简史

2020-11-06
难民移民条件 美国美国移民条件 美国经验移民

【www.ym16.com - 难民移民条件】

当今世界科学和教育的中心无疑是在美国。在希特勒统治德国以前,世界的科学教育中心不在美国,而在德国。

19世纪后半叶,德国就进入了科学与教育的辉煌时代,超越了英国和法国,成为世界科学文化中心。

进入20世纪,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在科学、教育方面,还只是德国的学生。以物理、化学和生物医学三项诺贝尔奖为例,截至1933年,德国共有32名获奖者,美国只有5名获奖者。

当希特勒上台以后,推行种族主义政策,使得50万犹太人被迫流亡他乡,美国接收了这些难民中的四分之一,并给难民中的知识精英提供施展才华的环境,使得世界科学文化中心发生了一次洲际大转移,从欧洲转到了北美洲,从德国转移到了美国。

犹太难民为了活命,流亡地多达75个国家,但最后只有美国接收最多,让这些难民落地生根,并结出科学文化的硕果,美国也因此而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犹太难民最初首选的流亡目的地并非美国,而是路程较近、文化差异较小的欧洲国家。但某些欧洲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善待犹太难民,包括其中的科学文化精英。比如瑞士,是永久中立国,以德语为主要语言,本来是犹太知识难民十分愿意选择的避难所,但瑞士当时失业严重,人们害怕犹太知识难民竞争就业岗位,于是政府规定入境的外国人不得从事任何获利的职业,法律禁止雇佣任何外来难民,这就使流亡科学家到瑞士找不到施展的舞台,只能把瑞士当作流亡的中转地。

再比如加拿大,虽然地广人稀,原来并不拒绝欧洲移民前来谋生,但加拿大对移民的选择有自己的偏好,他们愿意接收的是矿山、森林和血汗工厂需要的廉价劳力,而不是知识精英,这就使加拿大拒绝了大批科学家、艺术家、银行家、教授、律师、医生的避难申请。他们甚至害怕,如果政策有了弹性,加拿大所有的大学会被难民塞满。土耳其是少有的热情吸纳犹太知识难民的国家之一。190多名流亡科学家和艺术家进入土耳其的高校,大大地提升了土耳其的科学教育水准。可惜由于凯末尔总统1938年去世,中断了这一进程。

相比之下,美国对犹太知识难民最具吸引力和包容性,给他们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最宽广的舞台。美国科学界和文化界的一些领袖人物具有非凡的远见,他们敏锐地看到了接收来自欧洲的知识难民,会对美国的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他们不止于对犹太人受迫害表示同情,而是努力化解本国人对外来科学家的恐惧症和反犹主义情绪。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让犹太知识难民得以安居,并施展才能的主要力量并非美国政府,而是美国的公民社会,像那些目光远大的知识界领袖、私人性质的基金会以及各类民间的援助组织。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才使美国成为接受犹太难民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成为接收犹太知识难民最多的国家。

这批犹太知识难民中,有1090名科学家(绝大部分是教授),811名法律工作者,2352名医生,682名记者,645名工程师,465名音乐家,296名造型艺术家,1281名作家以及来自其他文化领域的职业者。被德奥两国驱逐的12000名文化精英中,至少有63%被美国接收,其中约1400名科学家中,至少77%为美国接收。

美国本来就是一个文化包容性较强的自由竞争的国家,当时又处于科学、教育和文化的上升期,有了这些世界一流的知识精英的加盟,可谓如虎添翼,迅速地登上了全球科学和文化的制高点。

吸纳欧洲知识难民的成功经验让美国尝到了甜头,从此,美国形成更加自觉的科学、教育的开放机制,面向全球的知识精英,敞开交流之门,移民之门,面向全球的青年才俊,敞开留学之门,就业之门,这正是美国在二战以后一直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的秘诀之一。(丁东)

精选阅读

幸存者讲述“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故事


▲贝蒂在讲述自己故事的展板前留影。 均贾泽驰摄

当地时间4月16日,作为“犹太难民在上海”巡展系列活动之一的幸存者亲述往事活动在纽约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举行。两位曾经从纳粹德国逃难到上海的犹太难民,两位耄耋老人贝蒂·格雷本施科夫和丽莎·布兰德瓦因在活动现场讲述了他们在上海不同寻常的人生故事。

描绘犹太难民在上海生活图景

1939年,贝蒂随家人逃难到上海,那年她9岁,离开上海的时候,她20岁。用她自己的话说,她人生最好的时光是在上海度过的。当时,像贝蒂一样从德国来到上海的犹太难民孩子的生活与普通上海百姓的交集不多。他们通常上的是犹太人自己的学校,在家讲德语,在学校学英语。犹太人在上海不仅有自己的学校,还有自己的诊所、咖啡馆等等。

贝蒂说,她刚到上海时上海已经沦陷,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的恶劣行径,像极了德国纳粹歧视和虐待犹太人的所作所为,“看到那一幕,我心里很难过,也特别理解中国人那时的无助”。

贝蒂说,中国人从没有对她说过“丑陋的犹太人”这样的话,但这种话她在德国时经常听到,甚至还有骂得更难听的。1948年,贝蒂结识了一名俄国青年,几个月后两人在上海结婚。贝蒂结婚时穿的婚纱是她婆婆亲手缝制的。后来,贝蒂的两个女儿结婚时穿的婚纱也是这件。2013年,贝蒂将这件珍贵的“传家宝”捐赠给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1950年,已经怀有8个月身孕的贝蒂离开中国前往澳大利亚。贝蒂开玩笑说,她的大女儿是真正的“中国制造”。

“我当过难民,知道难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希望难民们永远不要放弃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贝蒂说,“我的很多亲人都在纳粹的大屠杀中遇害了,我是幸运的,来到上海活了下来。当年如果不是上海敞开大门,我们就不会有今天。那时候,中国人自己日子也不好过,但他们还是无私地收留我们,非常感谢。”

另一位幸存者丽莎的故事与贝蒂非常相似。贝蒂说,丽莎的故事让她觉得她俩就是对孪生姐妹。两位老人彼此叙述往事,重温难忘经历,描绘出一幅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图景。

“中国故事”拥有更多听众和读者

此次巡展由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和虹口区政府指导,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共同主办。

据了解,从3月初开始的此次巡展将持续至5月底,除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外,还有三个图书馆分馆也同步举行系列活动。在布鲁克林,犹太裔分布在十几个社区,三个分馆选择的地点都是犹太人较为集中的地区。此外,形式多样化也是此次巡展的一个特点,除了16日的幸存者亲述往事外,巡展还包括图片展、影片展、讲座等。此次参展的影片包括《生命的记忆——犹太人在上海》《上海馀生》《上海方舟》三部纪录片。巡展还通过网络平台鼓励公众参与评论,讲出自己相似的家族故事。

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语言文学部主任、“犹太难民在上海”项目负责人徐桃发介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给2万多名犹太难民提供栖身之地这段历史,许多美国人并不知道,此次巡展就是希望让这段上海故事被更多美国人所了解。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布鲁克林地区有50万华人和58万犹太人,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有50多个分馆,在这里举办“犹太难民在上海”巡展,可以使巡展深入到地区各个社区,吸引大批相关群体人士前来参观。不仅如此,巡展通过布鲁克林向外辐射,已经对纽约其他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活动期间,皇后区图书馆找到主办方,希望能把巡展办到皇后区去。这种连锁效应使得“中国故事”拥有更多的听众和读者。

二战中蒋介石曾决定收留10万犹太难民


上海首次发现的拥有中国签证的犹太人护照

1938年,犹太难民坐船到达上海

1939年,在上海创办的犹太难民子弟学校

古往今来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善良、最富有同情心和最肯帮助他人的一个民族,历朝历代都有一些诚心诚意地支援帮助外来民族的感人记载。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有关中国人支援帮助外来民族的历史记载被历史所淹没了。二战中,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曾有意收留10万犹太难民就是一例。

1937年11月,一位犹太青年因其家庭受到德国法西斯迫害,便持枪闯入德国驻法国大使馆,企图刺杀德国大使,结果误将三等秘书杀死。希特勒以此为借口在欧洲发动了大规模的疯狂排犹运动,导致大批欧洲犹太人纷纷逃离。然而,一些国家和地区出于听信来自德国的谣传或惧怕纳粹法西斯的淫威,或出于本国的其他种种利益考虑,对大批犹太难民流入均采取了“拒签”态度。比如,瑞士、瑞典和苏联等国,除对极个别的犹太富豪,实行有条件入境避难之外,均在边境设卡严禁犹太难民进入本国,由此使得大批犹太难民简直无法获得他国签证求生避难,只得眼巴巴地等着德国纳粹把他们送进集中营,直至惨遭屠杀毙命。

正当大批犹太难民走投无路之际,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向犹太人敞开了大门,使得成千上万的犹太难民蜂拥而至,陆续来到上海、广州、宁波和哈尔滨等大中城市。然而,当时的中国正值抗战全面爆发,随着侵华日军的大举入侵和步步紧逼,南京国民政府的部门机关和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的工矿企业正准备沿江迁往四川重庆一带 ………

处在战乱和国难之中的国民政府,对大批犹太难民的处境既表示十分同情,又苦于受到自身条件限制而无法妥善安置,陷入了进退两难的艰难境地。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蒋介石多次指示国民政府有关部门抓紧研究会商,尽快拿出一个比较妥善的安置犹太难民的解决办法。

据相关历史档案资料记载,1939年3月2日,经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提议,拟在中国西南边境地区划定犹太人特区,专门用于容纳无家可归的犹太难民。来自立法院的提议还设想在中国西南接近国际通道的地区,划定若干平方公里的区域,专门作为犹太人的居住区,由国民政府或地方政府一道负责筹划该区的建设和管理,同时设置犹太失业技术人员登记机构,招收犹太难民中的专门人才,进入内地后方各部门工作,以此为中国的抗战出力。据说,孙科的提议得到了蒋介石的首肯,并引起了国民政府内部的广泛讨论。

国民政府对犹太难民安置问题的热情关注态度,立即引起了欧洲犹太人组织的积极响应。一位名叫白尔格拉斯的德籍犹太实业家,在考察了中国的社会环境后,感到中华大地是犹太人相对理想的居住地,于是他迅速拟订了《迁徙中欧犹太人来华之计划》,提出将10万犹太人移居到中国。

白尔格拉斯在计划中写道:“拟准10万犹太人移住中国内地,中国政府予以保护(移民之权利与义务应与中国公民同等),选择气候上与经济上适宜之一地或数地,供给居住机会,并保障其居留及工作之权利。”为了争取正处艰难抗战的中国国民政府对该计划的支持,白尔格拉斯还表示,每名犹太人入境时将向中国政府交纳50英镑。

在当时的中国国内,民间组织“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也始终关注着犹太难民问题。据该会于1939年5月派人到上海进行调查发现,在上海的犹太难民已达万人以上,聚集于租界难民收容所,衣食缺乏问题日趋严重。出于人道关怀和抗战前途考虑,该会积极商讨解决办法。

当他们在收到了白尔格拉斯的移民计划后,认为计划中的多数条款可以接受,少数条款可进行补充和修改,于是他们增加了“犹太人来中国后,须无条件入中国国籍”、“中国方面组织犹太人移民委员会”等内容,并形成了《犹太人移民中国意见书》,上报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与此同时,白尔格拉斯也致函国民党秘书长朱家骅,商谈解决10万犹太人来华的问题。朱家骅接函后感到事情重大而复杂,需要周密考虑,于是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分析移民计划的利弊。朱家骅认为,此计划的有利方面在于可以引起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战的同情,有利于吸收国际资本和技术人才,等等;不利方面在于犹太人善于经商,容易扰乱中国的商业秩序,也不适于农村开发。再说,国籍问题也难以解决,如让他们全部加入中国国籍,势必会与德国产生矛盾。朱家骅将自己的分析写成文字报告直接上报给蒋介石。

正当中国官方和民间都为犹太人来华事宜进行积极筹划时,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提出了另一种主张,即利用犹太人从事土地开垦。龙云给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张群发了一封电报,谈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云南省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数十里没有人烟的地方很多,如此多的良田弃之可惜。近来听说犹太人云集上海,他们知识丰富,财力雄厚,如果能将他们移到云南开垦荒地,必定一举而多得。但龙云对自己的主张是否可行并没有十分把握,他恳请张群上报国民政府,让政府定夺,如有可行性,立即拟订具体办法。张群接到电报后,立刻向行政院作了报告。

随着多种建议和计划的提出,容留犹太人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引起了国民政府高层及蒋介石的高度关注。国民政府认为,即使抗战战事再紧张,条件再困难,也要将这一问题圆满解决。蒋介石在接到孙科的提议后,当即批复:“原则同意,交行政院筹议。”行政院按照蒋介石的指示,专门召开会议,就犹太人国籍、领事裁判权、内地居住、入境手续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不少修改意见。

1939年4月,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召开会议,在行政院决议的基础上作出决定:将犹太人分为有国籍和无国籍两部分,帮助的主要对象是无国籍犹太人,他们在中国驻外领事馆将得到特别通行证,准许进入中国国境;入境后暂时寄居于通商口岸,不往内地安排;在就业方面,各级政府予以特别照顾。

国民政府的这一决定做出后不久,犹太难民迁徙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犹太移民计划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多,国民政府感到有必要作进一步讨论和研究。1939年7月21日,行政院就收留犹太移民计划再次召开审查会,内政部、外交部和经济部也派了代表参加,提出3项基本原则,对白尔格拉斯的计划提出6点办法。其核心内容是:犹太人可进入中国境内,无国籍者享受特殊待遇,有国籍者与其他外国人同等待遇,均只能分散居住于通商口岸;成立移民委员会;成立专门运送犹太人来华的运输公司一事与中国现行法律不符,不予批准;每一犹太人入境,须携带200英镑;其余问题处理方法不变。至于龙云等人的建议,需等待上述条款具体实施时再行磋商。这些原则和办法是国民政府的最终决定,得到了蒋介石的批准。至此,容留犹太人的计划尘埃落定。

然而,随着中国沿海各大城市几乎全为侵华日军所占领,中国抗战总体形势急转直下,由此在客观上已经不可能容留大量犹太人;另一方面,中国的抗战越来越艰苦,国民政府也确实难以为如此众多的犹太人提供有效的帮助。

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有关大规模收留犹太难民的计划,虽然最终因抗战总体形势急转直下而无法全面实施,但此事所反映出来的中国人这种热情无私的救助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却仍被许许多多的犹太人至今牢记在心里。(石学峰)

美国出生公民权简史,为什么只要在美国出生就能入籍


作为美国最著名的法条之一:出生公民权即在美国境内出生的所有人,都会自动成为美国公民,无疑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相信不少人对它的了解,还始于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如电影故事体现的一样,美国的“出生公民权”甚至催生出了“赴美生子”产业。与今天许多美国人反对这项“法律”一样,美国“出生公民权”的形成过程,同样是在一片反对声中走过来的,当中甚至不乏“华裔”的身影。在新生儿国籍问题上,法律分为两大类:“血统原则”和“属地原则”。一般而言,“血统原则”是国际法通用的,新生儿依据父母血缘来判定国籍。而“属地原则”则根据新生儿“出生地”判断,也被称作“出生地原则”。在“属地原则”上,美国并不是孤例。统计下来包括加拿大、阿根廷在内的其余29个国家都采用“属地原则”或“有条件的属地原则”。

对于美国而言,采用“属地原则”与其移民国家的身份是分不开的(当然这个原则,一直可以追溯到前东家的“英国普通法”上)。用《华盛顿邮报》的话讲:“宽松的入籍法更能吸引欧洲人前往美国并定居于此”,但美国的“出生公民权”最初却只限于自由白人,这点在《华盛顿邮报》阐述目的时,也能解读出一二。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公民的定义是:“所有在美国出生或入籍,并接受其司法管辖的人”。此后,1790年的《入籍法》又对此进行了补充:“自由白人”如果在美国生活两年且品行良好,就可以获得公民身份。同时新公民21岁以下子女也可以获得公民身份。很明显,当时美国只将注意力集中在白人身上,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和广大被贩卖至此的“黑奴”并不在考虑之中。

对其他人种和民族的长期忽视,必然会引发问题。随着时间推移,关于废奴问题在美国南北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最终爆发了“内战”。著名的“斯科特案”(全称:德雷德·斯科特诉桑福德案)正是引发南北战争的关键点之一。当时,黑人奴隶斯科特随主人到过伊利诺伊(自由州)和威斯康辛(准自由州)居住过两年,随后返回密苏里州(蓄奴州)。主人死后,斯科特要求获得自由,并一直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最终,最高法院判决斯科特败诉。理由之一是:即便是自由黑人也不是“美国公民”,所以他无权在联邦法院提起诉讼。美国最高法院的解释,让主张废奴者瞬间炸了锅,南方蓄奴州则是一片赞扬。最终“斯科特案”不仅让美国最高法院的声望一落千丈,也进一步激化了原本就已十分尖锐的南北矛盾,导致了后来的“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的结果,大家也都知晓。最终“宪法第13条修正案”正式结束了美国的奴隶制。而1868年“宪法第14条修正案”则规定:所有在美国出生或入籍并接受其司法管辖的人,都是美国公民和所在州的居民。尽管看起来与美国现行“出生公民权”几无二致,但它最一开始解决的仅是“黑人奴隶”和“印第安人”的公民身份问题。而“移民子女”的身份问题仍有待解决。不得不说,美国200多年的历史间,种族主义始终贯穿其中。纵使“宪法第14条修正案”已在法律层面上做了定义,却依旧改变不了部分人的想法。于是另一个故事就发生在“华裔”黄金德(Wong Kim Ark)的身上,也就是著名“美国诉黄金德案”的主角。

黄金德1873年出生于旧金山的一个华人家庭。其父母虽然未入籍美国,但依照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黄金德应具备“公民”身份。19世纪末,美国推行《排华法案》,目的之一就是意图减少在美华裔人数。于是,黄金德这样的“移民后代”的身份就成为争议的焦点。据说,当时的旧金山乔治·科林斯说服了正在“抓典型”的美国司法部长,准备寻找一起华裔“出生公民权”问题上诉至最高法院。在此情况下,1894年返乡探亲并于次年返回旧金山的“黄金德”被禁止入境。移民部门和司法部将他抓做“典型”,用以挑战“宪法第14条修正案”。在当地名为“中国会所”(Chinese Six companies)自助组织的帮助下,黄金德与那些拒绝承认他身份的人对簿公堂。在地区法院宣布黄金德胜诉后,美国政府直接向最高法院提起了上诉。最终,美国最高法院以6:2的投票结果,裁定黄金德胜。判决书由大法官霍勒斯·格雷起草:“下发第14条修正案清晰的表述了,每一位在美国出生的婴儿,无论种族或肤色,只要不涉及属地原则例外情况的(指外交官等)就是美国公民”。尽管“黄金德案”由于同一时期爆发“美西战争”的缘故并未广受关注,仅有《纽约时报》刊发了一篇小稿件。但其对美国司法和“出生公民权”的影响却远不止于此。从此处开始,“出生公民权”成为美国法律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最高法院也“从未严肃质疑过”。但对当时的华裔而言,“黄金德案”并未改变他们的生活,《排华法案》依然存在了许久,华裔依旧受到歧视。后来“黄金德案”也被无数次引做“判例”,包括二战时期日裔美国人问题。就连去年川普扬言废除“出生公民权”,《华盛顿邮报》也不忘重新回顾一下“黄金德案”。当然,川普想要废除“出生公民权”的想法并非全无基础。1990年后,随着非法移民问题的凸显,“出生公民权”问题再度被提及。根据皮尤中心统计,2008年约有34万新生儿为美国非法移民所生,占当年总量的8%。2015年时,美国共和和民主两党的“反对声音”分别是53%和23%,不少人都提议修改“宪法第14条修正案”。但不管怎么说,目前的美国仍是“出生公民权”,只是留给“赴美生子”产业的时间,似乎是真的不多了。。。

去美国,太难了!为啥不申请这一美国移民类别呢?


现如今,美国的移民形势并不是很好,很多申请者被越发严苛的美国移民政策,搞得焦头烂额。其实,你可以考虑申请EB-1A这一美国移民类别。

EB-1A 杰出人才移民

职业移民第一类优先(First Preference Employment Based Immigration,简称EB-1A),是美国职业类移民申请中的第一类别,是美国移民法专门为在艺术、科学、教育、商业和运动等领域拥有杰出才能的外籍人士提供的移民途经。

近几年,EB-1A 逐渐占领美国移民市场,现如今,EB-1A已经发展成为了专科医生、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艺术等人群的移民方式。?EB-1A?无需申请劳工证,无需雇主支持,无需放弃现有工作,即可直接申请移民并与配偶及未成年子女获得永久绿卡。

并且,EB-1A申请没有在美投资的要求,不需要解释财产来源,不需要通过英语水平测试,且就排期而言大大领先所有其他永久绿卡的申请方式。

申请者必须要证明其是专业领域内的优秀人才,并在获得永久绿卡后,能继续从事其领域内的工作,未来的工作计划需有利于美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并可做出实质贡献。

EB-1A签证优势

1.申请周期短,排期短;

2.无投资额的要求,无需解释任何财产来源;

3.无需美国雇主支持,可自行提出移民申请;

4.一步到位拿永久美国绿卡,无后顾之忧。

EB-1A的申请条件并没有想象中的严苛,移民法提供了另外一种衡量标准,即申请人只需符合以下十条标准中的任意三条,即可申请。

若是你觉得你各方面条件都比较符合的话,可以考虑提交相关的申请。

而美国目前虽然缩紧了移民政策,但是依然欢迎各个领域优秀而杰出的人才,来到美国这片土地上发展。美国杰出人才移民项目,恰恰符合美国政府的主张和宗旨。

或许,你可以趁着政策的相关利好期,申请这个美国移民类别,然后就可以登陆到美利坚了,在当地你将享受到生活带给的舒心和惬意。

美国入籍太难 四成永久居民冷眼旁观


据《星岛日报》报道,对于世界各地的很多人而言,获得一本美国护照是一个近乎神圣的目标;在华盛顿,有关移改的党派争议也主要纠缠在是否允许在美1100万无证客入籍这一问题上。不过数据显示,合法居留在美的数百万外籍人士虽然符合入籍资格,但却从未采取行动。国安部估计,在所有绿卡持有人中,约40%没有归化入籍。

绿卡持有人拥有很多与公民同样的权利,包括工作授权,当然,他们也受到同样的税法管治。但除了没有投票权外,永久居民一般情况下不能离开美国太长时间。很多情况下,他们也不符合资格在政府部门或政府资助的机构工作。他们可以申请亲属移民(微博)的类别也比公民少。如果他们犯法,可能会被递解出境。然而尽管有着诸多不利因素,仍未有足够理由让永久居民踊跃入籍。

《纽约时报》报道,联邦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美国入籍的人数波动较大,在08年达到105万的高峰后,到2010年大幅回落至62万,跌幅高达41%,但到2012年又回升至75.7万。

不过,这些数字与符合申请入籍资格的人数相比实属小巫见大巫。国安部最近的报告显示,2012年住在美国的绿卡持有人为1330万,其中约880万符合入籍资格。但国安部08年的研究报告估计,持有绿卡至少20年的合法永久居民中,入籍率仅为60%。

移民权益人士称,在符合资格申请入籍的人当中,有不少人是想入籍的,但却因诸多因素却步,其中包括680元的申请费,以及对英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而包括中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不允许他们的国民拥有第二国籍,也迫使一些人要做出困难选择。

然而也有不少绿卡持有人虽然拥有入籍所需的所有条件,但就是没有入籍的愿望,这些人的理由包括对母国的爱国情结,对美国政府政策的不满,或者甚至因美国政府的官僚作风令他们前不想再与之打交道。

以华裔女子王晓宁为例。她在北京出生,1994搬到纽约市,现在是专门销售中国文化和教育产品公司「中国萌芽」(ChinaSprout)的东主。她有绿卡,但目前还没有入籍的迫切感。她说:「我爱纽约、爱美国,爱这里的一切,但就是看不到(入籍的)好处。」

有的人不入籍是因为他们被当初申请绿卡的冗长程序所吓怕。巴西公民格力布就是其中一例。她2000年搬到美国。她说,申请绿卡足足用了3年时间,其中的程序相当艰巨令她饱受煎熬。她表示,这辈子再也不想踏足国安部的办公室了。

而哥伦比亚公民鲍福特是因为不满美国的外交政策而拒绝入籍。在拉美长大的鲍福特,起初对成为美国公民的想法非常嚮往,但近年来他发现自己的理念与美国的外交政策相左,包括在关塔纳摩拘留中心和扩大无人机使用范围。他说:「入籍美国不再富有吸引力。」

难民、难民的种类、世界难民日


难民是指一切由于种族、宗教、民族、加入某一社团,或政见不同等原因,不能获得原籍国保护;或原无国籍,现在原居住国之外,不能或不愿回原居住国的人。

从地理学角度讲,难民是人口迁移的特殊形式。因天灾、战祸、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宗教和种族歧视、国界变更等,导致大批人口被迫离开家园,流落他乡,形成强制性的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难民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集中在亚、非两洲,非洲难民主要来自南非和非洲之角,亚洲难民主要来自阿富汗、柬埔寨和越南。联合国1951年7月28日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1967年又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呼吁应给予难民基本人权,并设有难民高级专员负责监督执行难民公约及接助等事项。

难民是国际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战争、种族迫害、部族矛盾、国家领土变动、政治避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原因造成的一个不能或不愿回原籍国的群体,具有群体性、无助性、流动性、自发性和被动性的特征。

难民分为经济难民、战争难民、种族与宗教难民、政治难民、自然灾害难民等。经济难民是为了改善生活而“自愿”背井离乡的人,也称“非法移民”。自然灾害难民是因地震、严重的水旱灾害等原因被迫离开家园的人,往往能通过临时救济返回来源国。战争难民是为躲避战乱而逃离家园的人。每一类难民的属性又不是单一的,有时战争难民同时又是政治难民,灾害难民同时又是环境难民等。目前,国际上解决难民问题一般采用3种办法:自愿遣返、就地融合和第三国安置。

联合国《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缔约国应给予其领土上的难民一定的待遇,其中包括,在初级教育、公共救济、劳动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给以国民待遇;在动产和不动产、自由职业、房屋等方面给以至少不低于一般外国人并尽可能优惠的待遇;各国应尊重难民取得个人身份的权利,给予难民身份证件和保护他们不被驱逐出境,并尽可能便利难民的入籍和同化。

“世上最大的悲痛莫过于失去祖国。”这是一位古希腊诗人对难民悲惨境遇发出的慨叹。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统计,过去60多年来,全世界约有7500多万人因战乱、灾害等原因被迫离开家园。非洲和中东是世界上输出难民最多的地区。

6月20日是世界难民日。

美国公民配偶移民太难,K-1签证为你助力!


近年来,美国公民配偶移民越来越困难,移民局审核越来越严格。不过还有一条捷径你可能不知道,根据移民局要求申请未婚夫/未婚妻来美,可以通过K-1签证实现。

近期某机构发布的一份关于K-1未婚夫/妻签证报告显示,来自中国及东欧国家的申请者持续减少,而菲律宾则占据第一且呈不断增长趋势;在川普总统上台后,该类签证的拒签率略有上升,但等候审理的案件则大幅飙升,为未婚妻申请该类签证的美国人大部分为40岁以上的白人男性,年收入中位数低于全美水平。

报告指出该类型签证每年发出数量十几年来都很稳定,在3万至3万5000个之间,不过在川普总统上台后略有下跌,2016年该签证发放3万7173个,川普执政首年则跌落到3万5546个。

自川普上台后,该类型签证的等候审理积压数量大幅上升,2016年最后一个季度积压案件为1万4385个,而到今年第一季度,积压案件已达2万5294个。报告显示,获得K-1签证来美的以未婚妻为主,最多来自菲律宾,据2017年数据有6909个,排名第二的越南只有1980个;通过K-1签证从中国来美的则排名第六。

该签证的中国申请者最近十几年来持续下降,其在2005年时有2223人,此后逐年下跌,到2017年时只有1189人;相比之下菲律宾则从2005年时的4423上涨到2017年近7000人。

报告也显示,K-1签证获得者多为20多岁的女性,而为她们申请该签证的美国人大部分为40岁以上的白人男性,年收入中位数为4万5000元,而全美收入中位数则为6万元,不过其中也有13%属于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高收入群体。

持K-1签证者来美后,绝大多数分布在加州、德州、佛州及纽约等几个移民大州。2017年通过此签证来美的3万5546人中,6312人居住在加州,紧随其后的是纽约,有3244人,佛州有3144人,德州则有2671人。

除了美国公民配偶移民,如果你已经是美国公民,想为相隔两地的未婚夫/未婚妻提出赴美完婚的申请,并且想让未婚夫/未婚妻在美调整身份拿到绿卡,首先要搞定K-1签证。

移民网(ym16.com)为您提供最全面最新的移民相关知识和政策,帮助您解决移民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其中《犹太难民移民美国简史》的内容由移民知识小编2022精选编辑整理而成,希望对您的移民有所帮助,欢迎您通过难民移民条件专题访问更多精彩移民内容。

相关文章更多 >